文 / 河流
修 / 王千紫
近期又重新整理了一遍中国高校科幻社团发展历史上对高校科幻协会创立可能存在影响的几个大事件。想必是之前在《高校科幻协会发展简史》里没有进一步细说的,想来还是得继续说下去。
科幻确实是小众的,科幻迷也是小众群体。所以也只有全国性质的高校科幻联谊(征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可以对全国各地的高校科幻迷科幻协会建立起到促进作用,但作用仅仅到“促进建立”为止,对科幻协会本身发展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当然,如果有其他外力支持,这种作用的时效期会更长一些。比如,微像文化在2018和2019年设立的高校科幻社团基金,在资金和策划上都为社团发展提供了帮助。但是能够提供这种外力支持的公司或机构很少,作用有限,且因为种种原因也使得这种资助的持续性不够。,与此同时,高校社团联合会对社团一刀切的管理政策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高校(科幻)协会走入注销流程,另一方面,多校之间科幻联谊的暂停降低了科幻社团的活跃度,从而“推动”了科幻协会的注销。
毫无疑问,如今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范围最大的是全国性科幻征文比赛,但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也逐渐变得乏味,它确实也曾是促进全国科幻协会数量增长的辅助工具,但高校科幻协会的长久发展还需要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支持。那么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全国性的科幻活动可以搞什么?怎么搞?经费和人员又从哪来?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高校科幻协会怎样才能稳定存活并运行下去,而不是在被一次次呼吁热血创建后因无人继承而注销(1999年,2004年,2009年)?以及怎样才能让全国性的科幻联谊活动在保证经费和人员的同事又具有多样性。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方案也很多,但始终没有一个切实且有用的答案。而这种问题在现实中一旦讨论起来,场面就会变得相当离谱。
当然,并非说只有全国性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一些地域性质的高校科幻联谊也同样能促进该地区的高校科幻迷建立科幻协会,比如1999年的天津高校科幻聚会,2002年的湖南高校科幻聚会,2005年的天津高校科幻聚会,2005年的南京高校科幻聚会,2007年,2011,2015年,2021年的武汉高校科幻聚会,以及北京地区举办的多次的科幻聚会,科幻知识竞赛,科幻舞台剧,科幻大讲堂和联合征文(2004-2010,2013-)等等。
最早的全国性高校科幻协会统计可以追溯到1999年,而高校科幻征文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的原创之星科幻征文,该征文从2003年~200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一共举办四届。2010年,随着原创之星科幻征文的谢幕,一批科幻协会注销化为历史尘埃。对部分科幻协会而言,全国性的科幻联谊是他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原先的全国大学生“科联奖”是由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盟承办的活动,分为科普作品和科幻作品的征集,有针对个人和科幻协会两种类型的奖项和奖金,受众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第一届和第二届的征集都按照大学生的春季和秋季学期分别分为两个季度征稿,也就是一年征稿两次,但第二届的第二季度获奖名单怎么找也没找到,原因无从知晓。后来的第三届和第四届定在了每年的6月~10月份,改为一年只征稿一次,从2011年10月到2015年10月一共办了四届,2016年,不知什么原因没办。
原先的水滴奖由腾讯公司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主要征集科幻电影和剧本,面向国内的全社会,2016年7月起办。
201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将“科联奖”改名为“水滴奖”,联合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举办2017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水滴奖”科幻征文活动,删去了科普部分征稿。
在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这两个水滴奖的征集公告都是单独发出的,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的2017年最终获奖名单既包含了第二届“收电影剧本”水滴奖的获奖名单,也包括了由原先科联奖改名的第五届水滴奖获奖名单。两个奖项在2017年就已经被合并成水滴奖,2018年的第三届水滴奖把两奖内容合并在一起,同时所有的征集范围全部面向全社会,但也正因为面向全社会,获奖名单不再公示高校参赛情况,而随着社会投稿的增加,高校科幻迷的投稿似乎也被淡化。对高校科幻考据而言,可以参考的分别是科联奖的第一届到第四届以及水滴奖的第二届。
当然,从头到尾唯一一个没变的是每届固定的高校社团优秀组织奖,以奖励积极组织本校学生参加大赛活动的高校社团,每名奖金1000元,有时是两个,有时是三个。
通过这次整理,之前始终困扰我的一个问题终于真相大白。此前一直迷惑的是,在四川大学科幻协会有关的统计中,有些科幻协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因为该校有科幻迷而被算成了科幻协会。对比了一下获奖名单,恰好有不少高校对应上了相关情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首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便是其中只有科幻迷但并没有科幻协会的几个高校。还有其他的几个古早的QQ群,有相当多是没有成立成功的,对比数据也变相说明历史上全国高校科幻协会的现存数量从未超过115个。
“科联奖”和“水滴奖”两个征文分别在2015年和2017年不再以高校科幻协会为主导,而学校内对社团的政策却一年比一年严苛,不仅仅是科幻,全校的社团都变得难以生存起来,部分社团连对外展示的机会都不再存在。对外联系的中断以及内部的消耗让不少社团难以支撑,在2018~2019年的时间段内倒掉了(长安大学科幻协会,武汉理工大学科幻协会,山东建筑大学四维科幻协会,西北政法大学飞幻联盟,中山大学科幻奇幻协会,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幻协会,上海理工大学星空科幻文学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科幻协会等),2020年又迎来新冠肺炎疫情,以至于在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均没有任何新的高校科幻社团成立,这也让现存高校科幻协会的数量迅速跌破100,到达现在的84个。
好消息是,2019年成立的高校科幻平台举办的星火杯和星火学院项目让不少以前还没成立过科幻协会的高校科幻迷也开始筹备起自己的协会来,目前已经有12个协会正在筹备中,而随着这两个项目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协会加入到筹备的行列中来。
-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科普,科幻小说)
- 第一季度:2011年10月1日至2011年12月1日;第二季度: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10日
-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科普,科幻小说)
- 第一季度: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第二季度: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
-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征文(科普,科幻小说)
- 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10月30日
-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科普,科幻小说)
- 2015年6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
- 第一届“水滴奖”科幻征文(科幻电影,科幻漫画)
- 2016年7月5日至2016年8月20日
- 第二届“水滴奖”科幻征文(也可看为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科联奖”科幻征文,将过去的科联奖和水滴奖合并在一起)(科幻小说,科幻电影)
- 2017年6月10日至2017年8月31日
- 第三届“水滴奖”科幻征文(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科幻动画,科幻漫画)
- 2018年8月17日至2018年9月30日
除了全国大学生科幻爱好者联谊会举办的科联奖以外,还有一个最初由四川大学科幻协会于2012年发起的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在举办三届以后于2015年第四届起面向全社会征稿,从“高校幻想类社团作品发掘”正式转向“科幻作家作品发掘”,在2016年的第五届改名为未来科幻大师奖。
为了举办此前的三届征文,四川大学科幻协会的会长们从2012年开始对全国高校科幻社团的数量进行统计。
2010级会长孙悦于2012年7月对全国高校科幻协会进行了统计,高校幻协负责人联盟群也开始建立,2013级会长张博炜于2013年12月12日进行了《据说可能存在的战友们》的协会统计,相关名单开始有了初步雏形。
2014级会长方草继续接手高校科幻协会的统计并于2014年5月13日,首次制作出《全国高校幻协联络表》,前前后后一直更新到2016年9月26日,尽管此时高校科幻类的投稿已不再突出,但统计的传统也时不时在往下流传。
2015级会长褚晓萌继续接手工作,组建团队于2017年9月28日发起《全国高校科幻协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共收到600余个反馈,其中科幻协会会长有94人,相关报告《中国高校科幻社团该往何处去 ——高校科幻社团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分成“上”“下”两部分于2020年4月24日发布在四川大学科幻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尽管相关数据不一定精确,调查形式还有些简陋,但该方面的大规模大批量统计工作也为现在的考古数据带来了相当量的帮助。
- 第一届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
- 2012年3月22日~2012年4月22日
- 第二届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
- 2013年3月1日~2013年6月30日
- 第三届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
- 2014年4月20日~2014年8月12日
- 第四届幻想类联合征文
- 2015年6月1日~2015年9月8日
- 第五届未来科幻大师奖
- 2016年8月20日~2016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