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钱程
原文于2012年12月8日发布在新浪博客

当了两年的社长,卸任之际,有幸跟一位幻友交流,我才知道幻迷内心深处的渴望,也让我看清了以前我对科幻协会管理的浮于表面。我将说说我现在对科幻协会管理的一些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想法,鉴于社团成立两周年之际,放出来供大家砸砖用。
我以前一直认为,活动是一个社团的重中之重,作为靠谱的科幻协会,我们应该组织一些靠谱而有意思的活动,只有活动有意思,才会吸引到更多的幻迷来参加,从而壮大和发展科幻协会。当然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从集体观影到幻想节、到各种讲座,到原创DV,不一而足。
但在活动执行的过程中却始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总是固定的少数积极幻迷,很多幻迷虽然对科幻非常感兴趣,但参加活动非常不积极。我也尝试联系这些幻迷,他们或有事,或推脱,或干脆不接电话。每年社团都会流失大量幻迷。虽然也会新增大量幻迷,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些人就像是匆匆的过客,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为什么他们对科幻虽然感兴趣,却选择了退隐?我们的活动到底有哪里是不吸引人的地方?
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把科幻协会的会员分成3类,不同的类代表着不同的需求。第一类是核心幻迷,他们是因为单纯爱好科幻而加入科幻协会的,科幻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常他们的第一句话是“找到组织了”。第二类是非核心幻迷,这类人通常涉猎广泛,阅读可以涵盖推理、奇幻、穿越等等,或只对科幻电影感兴趣。
这些人大多是被招新宣传吸引而来的,他们也看科幻,但科幻不是中心。第三类是非幻迷,他们以前从来没有专门接触过科幻,因为好奇或是其他原因(例:有奖品送、闲着无聊、有电影看)进入科幻协会。
下面论述三者的不同需求:假设把科幻协会当成一栋刚装修好的别墅:
核心幻迷的需求:住进别墅里。核心幻迷有一部分性格比较孤僻,喜欢 “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对于他们来说,靠谱的活动不是那么的重要,反而他们寻找的是 “认同感” 。对于他们来说,科幻协会更像是一种 “家” ,一种心灵上的归宿。他们需要的是同类,跟同类在一起可以天马行空地自由讨论,从而成为超过一般友谊的知己。他们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非常有才能的,但没有得到好好的展示和发挥。
也有很多表现非常积极的核心幻迷,这部分人通常会主动给社团发展出谋划策,也会对社团的活动非常在意。这些人通常会成为协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总的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归属感。当社团不能给他们提供归属感时,他们有些会退出协会,有些则归隐,虽然还在协会中,但参加活动变得不积极。
非核心幻迷的需求:利用别墅的资源。很多非核心幻迷都是被活动吸引来的。在这里能看到免费的科幻电影,能借阅到免费的科幻书籍,对他们来说,协会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当他对某个活动感兴趣时,他就会来参加,而当自己没空或者没兴趣时就很自然的不来(当然有些核心幻迷也会这样),但对于非核心幻迷来说,协会是否有足够优秀的资源或者办的活动是否给力,更是他们去留的依据。
非幻迷的需求:参观别墅。非幻迷展现的更多是对于科幻的好奇,想看看科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科幻协会究竟在做什么样的活动。我们能做的是作为一个引路人,把他们带入科幻的殿堂。有些人会从此爱上科幻成为非核心幻迷甚至核心幻迷,这也是促进中国科幻产业发展了。但有些人仍然对科幻不感兴趣,从而退出协会,这个不能强求,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前者留住。
对于三者的组成,在东华大学,基本每次招新时,都会有少量的核心幻迷加入,大多数是非核心幻迷乃至非幻迷。所以,在社团中核心幻迷比例较少于其他两个。
下面是我带领这个社团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 1. 过多的关注活动本身,而忽略了幻迷,特别是核心幻迷寻找认同感的精神需求。现在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活动只是一种载体,我们更应该的是通过活动建立一个有归属感的 “家”,给社团的人们提供心灵的归宿。这是核心幻迷的基本需求,但也是非核心幻迷的需求。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协会能做到这一点,必将会避免核心幻迷和非核心幻迷的大量流失。
- 2. 只看到活动积极的人,忽略了默默无闻的人。本学期社团招新时有两个同学直接通过社发报名,其中一个是刘慈欣的铁杆粉丝,另一个看《科幻世界》已有六七年。按说这两个核心幻迷应该参加活动很积极,但他们很奇怪的没有参加过任何活动!还有一个会员目前是起点的签约写手,但活动从未出现过。我们应该关注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给他们适当的温暖,让他们融入科幻大家庭来。
- 3.忽视了创作。社团成立之初曾经成立过创作部,但由于当时实在没有创作的氛围和能力,创作部一直搁置着。直到这个学期才重新恢复。我想说,对于任何一个科幻社团,创作都是必要的。甚至科幻社团水平的高低,从创作氛围的浓厚与否中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创作,所以交流,因为交流,所以创作。创作是使大家联系更紧密的方式。我们社团目前创作氛围稀薄,但可以培养。我一直梦想有一天我们社团创作氛围能如北大、清华、川大一样。这也是我最近不遗余力在科幻协会推广征文活动的原因。
下面是我给科幻社团以后的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 1. 活动当然是必须的,但我们可以多搞一些能让大家一起交流的活动。像讲座、观影这样的活动,大家基本没有什么交流,但这些活动不能没有。我们可以稍稍改变一下形式,比如电影过后让大家留出时间讨论,讲座之中让大家互动等,总之就是可以通过交流来提升大家的归属感。
- 2.鼓励那些 “沉溺于自己的小世界” 里的人为社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他们自己是很有才能、很有想法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从自己的小世界走出来,与别人的小世界交融。作为社团的一份子应该为社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想法。
- 3. 聚会腐败型纯玩乐活动很重要。这对于任何社团都是如此,可以是一个快速提高归属感的捷径吧。但注意时间不要过于频繁,一个月一次大概是可以接受的,但像某些社团一周一次怕钱包hold不住,最后去的人只能越来越少。
- 4. 创作相关的活动可以经常弄。有些人可能点子很多,但写文有困难。没关系,我们就让你直接写点子(类似SFW的奇想),150字内的微科幻征集也是不错的活动。再宽点,书评影评的征集也是创作啊。再宽点,定期举办科幻沙龙,聊聊大家的奇想,这也是一种创作。我们可以从简单一步步来,逐步提升大家的创作欲望,整个社团的创作氛围也会一点点上来的。
- 5.幻想节等大型活动,尽量叫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在很多情况下,让大家出力是一个提升归属感的好手段。如果只是几个干事在忙活,会员们肯定会产生 “反正我也帮不上什么忙” 的感觉,从而造成归属感的下降。
我理想中的科幻协会可能是这样的:
一推开门,一股熟悉的书香味扑面而来。在已经习惯脑波阅读器的2062年,这种书香更是一种难得的奢侈。走进屋内,科幻的世界在书架上徐徐展开。从《弗兰肯斯坦》到《基地》,再到染着烫金的《地球往事》——50多年前创作的不朽的名著,都按照作者的顺序安静地躺在书架上,仿佛科幻的历史在我眼前沉淀。
“随便看吧,没关系,这些都是用3D打印直接做出来的,副本在云端服务器里放着呢。”
我颤颤巍巍地把一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推了推我的老花镜,翻开了书的第一页。久远的回忆在我的脑海中开启,记忆如井喷般在我脑海中闪现。
“这些文字本来应该叫历史的,可笔者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记忆了,写出来缺乏历史的严谨…..”
对,那是一本叫《死神永生》的小说。
对面那个少年应该是书库管理员。他正戴着增强现实眼镜看电影。看到他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年少的时光。
“这些年来,科幻协会怎么样?”
“你也知道,最近发生了很多事,但科幻协会都挺下来了…在逆变中,我们的数据差点毁于一旦。在增鲜灾难后,我们的书库差点被人砸烂。你也了解,一直有人仇视我们,甚至对我们进行打击,他们认为我们是罪魁祸首。”
“你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只要人的想象力没有停止,科幻就不会停止。只要科幻还在,我们幻迷就一定会在。科幻协会是所有幻迷的“家”,它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我知道,现在由于婚姻观念的变化,早已没有传统的家庭概念了。他在说出 “家” 的时候明显不自然的停顿了一下。我知道他是指心灵上的归属。
我也知道,由于脑机接口的发展,现在 “学校” 也成了似有似无的概念。但无意间瞟到门上写的 “东华大学平行界科幻协会——创始自2010年”,我干涸的老眼终于湿润了。
地球不死,科幻永生。
(以上为恶搞)
最后,我真心希望我的接班人,下一届领导集体能够让科幻协会越办越好。我原来的想法是要让东华大学的科幻协会成为全国一流的科幻协会,但现在我认为,给幻迷一个心灵上的港湾,让他们有一个家一样的感觉,显然是更重要的。这在我当社长的时候没做到,但我希望你们能够做到。我真心希望科幻协会,我这个“家” 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算学校和 “家” 都不存在了,只要科幻还存在,我们协会就在。
@秦喑(403891878) @范雅明(235080316) @东华科幻(347701617) @俞琰(233232682) @蔡泳玫(389148027) @肖天志(48733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