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大学毕业生状态扫描(之二)本报记者 琚红征 实习生 王巧
2004年,著名科幻作家`、理论家郑军寄语浙师大“天狼星”科幻社:“希望你们的‘天狼星’像真正的天狼星那样光耀南天。”潘艺峰就是该社两个创办人之一。很难把眼前这个讲话慢条斯理的小姑娘与科幻对上号。潘艺峰说,大学四年,最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就是搞这个社团的工作。
潘艺峰在初中时经常把哥哥的《科幻世界》、《奥秘》等杂志拿来看,到高一时就开始自己写科幻小说。考大学时,她的第一志愿是心理学,报考北师大分数差一点没录取。她的兴趣很广泛,喜欢音乐外语等等,也许就是这种涉猎广泛的兴趣让她去创办一个科幻社。2004年2月,作为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同盟的一个分支机构, “天狼星”科幻社成立了,潘艺峰也成为中国高校科幻协会同盟的委员。最初的想法就是通过科幻社把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喜欢科幻写科幻小说的人都应该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憧憬且很有好奇心。
潘艺峰大一时创办社团,大三时主动隐退。大三时潘艺峰就决心报考哥哥读研的北师大。她用了一整年时间备考,结果临毕业时,却突然决定放弃了。潘艺峰来自丽水,她说,丽水小小的,比金华小许多,但她很喜欢家乡,也许她本来就应该属于那里。
潘艺峰的父母都在丽水,却从来没有要求她回家乡工作,但她觉得父母内心深处还是很希望自己留在身边。她说,别人的父母也许对子女的爱和关怀会比较含蓄,而自己的父母把这种爱都写在脸上。“每次回丽水,父母都会来车站接我。”潘艺峰说到这里,微微笑起来,她说:“我自己也是很黏父母的,高兴时还会抱一抱,平时回家还会和父母睡一起聊聊天。”
从终点回到起点,潘艺峰选择了父母,选择了故乡。她说,哥哥已经在北京了,她应该回家乡。上周日,喜欢音乐的潘艺峰去音乐厅看了一场音乐学院的毕业汇报演出。她说,人特别多,连过道上都站满了。演的人和看的人都很用心,有人流泪了。其实自己年年会来看演出,只是这次也以一个毕业生的身份来看,觉得很特别。也许,音乐系的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过无数次,但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次也许是最后一次。也许潘艺峰最美丽的科幻故事,就是曾在南天上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回归不代表平凡,追求生活的意义也不在于城市的大小。责任、爱心,以及无法推卸的亲情,是她毕业时最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