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狂想曲——北大科幻协会的故事

文 / 李广益(南渝霜华)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4年03月02日13:53:52 星期二), 转信

未名湖边,博雅塔下,有一群放飞心灵、在科学与文学的海洋中畅游的年轻人。今天,南渝带你走进他们的世界……

序曲·萌芽初创

中国科幻文学在20世纪末迎来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经典作品;而这股汹涌的科幻浪潮在全国的中学生里造就了一个颇为庞大的科幻迷群体。当他们升入大学,象牙塔里也掀起了科幻热潮,学生科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北大向来是全国学生社团活动最丰富多彩的高校,号称”百团大战”,在科幻领域自然也不会落后。1999年,《科幻世界》上佳作频出;同样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宣告成立。从94级开始,北大新生中的文科生都要到郊外的昌平校区度过大一的日子。

这被大家戏称为”读高四”。和多姿多彩的燕园相比,昌平园是无趣的,缺乏文化娱乐设施,于是乎谈恋爱变成了重要的消遣–且慢!还有科幻,幸好《科幻世界》是能够买到的。学习之余,捧着《科幻世界》享用精神大餐,对作家作品评头论足,真是件愉快的事。昌平校区的狭小使得文科学生们彼此很熟悉,热心的科幻迷便奔走其间,邀约同道,建立起自己的组织。同时,本部的科幻迷也成立了科幻协会。本部协会和昌平园分会的成立,让北大的科幻迷们兴高采烈。虽然没有亲历,但从协会元老们充满怀念的描述中,仍可以想像出那些激情飞扬的日子。

周雪军、郑雯、张云帆、田路……当年创建科幻协会的学长们都已经离开了北大,有的南渝甚至未曾谋面。不过请记住这些名字,是他们为北大的科幻迷开创了新的时代!章一·一代新人用了法斯特的小说题目作为这一部分的标题,但指代的那一群人可没有科幻小说里的”一代新人”那么厉害,汗~

2000年9月,南渝从家乡来到遥远的北京上大学。来到燕园的第三个星期,三角地旌旗招展,人声鼎沸–社团招新进行中……宣传品、扩音器、立体声音响、不时响起的大嗓门加上万头攒动,好一幅热火朝天景象!各个社团都在努力吸引着眼中充满好奇的大一新生。南渝边走边看,不一会儿就稀里糊涂地加入了五个社团,但他还在找。

终于他发现了科幻协会的招新处!很简陋,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大海报,在喧闹的三角地显得那么不起眼。南渝高兴地跑过去:”我说怎么没有科幻协会呢!”两位中文系的师姐–郑雯和张云帆热情地接待了他,收了5元会费之后发给他一张会员证,背面印着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它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不久,南渝接到通知:他被任命为科幻协会内联部部长。这时,因为从2000年起本科生全部在燕园学习,昌平园分会已经并入本部的科幻协会。在科幻协会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他看到了和他一样年轻的面孔:外联部长李峙玥、网络部长刘夙、财务部长孙玉香……个个生气勃勃,活力四射。南渝开始组织同样是新生的会员们画海报。第一次海报是预告放映根据阿西莫夫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变人》,副部长陈琛趴在寝室的桌子上一笔一划地画机器人、飞碟,足足花了两个钟头。内联部的部员们高高兴兴地把海报贴在三角地的公用宣传板(那时北大社团有自己宣传板的还不多)上,引来不少同学驻足观看。没想到不多久,陈琛就带着哭腔给南渝打电话:”海报被别人撕掉了!……”南渝急匆匆地赶到三角地,望着已经贴上另一张某系足球赛海报的宣传板,心里那个气啊。找到那个系的人交涉,没想到对方蛮不讲理。南渝感到愤怒、伤心,但又无可奈何,默默地对自己说,做社团工作总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吧。也是在那一刻,南渝想:一定要坚持!

当新生们的激情渐渐退潮,社团的活动也就平淡了很多。科幻协会似乎没什么活动了,南渝也再没接到过负责人的电话。倒是中学时代就得过校园科幻大奖的同学陈楸帆,以一篇晦涩诡异的小说《O》,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科幻协会组织的一次征文竞赛的大奖,让科幻协会的同道们兴奋不已。

然后就是2001年底的银河奖颁奖仪式。南渝、陈楸帆和一个女生一起出席了在北师大举行的颁奖大会,并参加了大会之后由《科幻世界》编辑、科幻作家、各高校科幻迷参加的座谈会。那次颁奖真是群星云集,刘慈欣、赵海虹、凌晨、星河……座谈会也十分热烈。能够和自己喜爱的科幻作家促膝长谈,是科幻迷的莫大幸福;直到今天,南渝和科幻协会的师弟师妹们说起颁奖仪式的盛况,还能引起他们羡慕而惋惜的长叹。

章二·困顿中,让梦想起飞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南渝仅仅记得自己曾经加入科幻协会。昔日的同道们星离云散,没了联系。2002年陈楸帆接任科幻协会会长,但他成了八成的光杆司令;手下一员大将——没交会费的南渝,自称”副会长”。仗着科幻协会的大旗不倒,楸帆和南渝还是经常得到别的学校科幻协会的邀请,参加一些活动,例如北师大举办的科幻作家沙龙。那次沙龙有王晋康、杨平、星河、凌晨、韩松参加,气氛热烈。楸帆和南渝不免有些遗憾:这样的精彩活动什么时候能在北大举行呢?两人相视苦笑。后来,科幻协会因为”长期未开展活动”被北大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团委社团文体部宣布”自动解散”。这时楸帆和南渝已经过惯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日子,得知这个不幸消息后只是又苦笑了几声,随即背着书包汇入赶往教室的滚滚人流中。

在这郁闷的时刻,刘夙站了出来。他找到了南渝和星河,商量重建科幻协会。2003年2月14日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不仅因为它是有史以来第1733个情人节,还因为三个大男人–星河、刘夙和南渝在万圣书园醒客书吧幽幽的咖啡香气里为北大科幻协会的新生构建了蓝图。开学后,刘夙和南渝为筹备重建科幻协会东奔西走:组织了一次科幻版版聚,为重建协会募集到了足够的支持者;起草协会章程;寻找挂靠单位和指导老师;填写申请表和会长简历(两张表上面要盖好几个章,为了盖一个章刘夙要跑两三趟);向团委递交正式申请。在忐忑不安地等待了一星期之后,团委老师说,”下周你们可以招新了”。Yeah!

因为不知道北大的科幻迷到底有多少,招新时大家都不敢乐观。刘夙说,有个一二十人就心满意足,”先做起来,一步一个脚印!”不过我们抱去的一大堆花花绿绿的科幻杂志、科幻图书还是起了作用,很多同学停在我们招新的地方,兴致勃勃地翻看起来;而科幻迷们也是可爱的,几天里不时有人像九死一生的革命党人般欢呼着跑过来:”终于找到组织了!”最后,重建的科幻协会拥有了七十三名会员,科幻迷们又有”家”了。

2003年3月5日–雷锋纪念日NO.40–科幻协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北大科幻协会名誉会长星河应邀来为会员们做科幻史的讲座。刘夙用工程制图的方法做了一张星河的画像,让会员们”按图索骥”,没想到机灵的会员们顺着刘夙和南渝的视线,一下就把躲在人群里的星河”抓”了出来。星河走上台,大有评书艺人之风,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把世界科幻的历史演绎得回肠荡气,台下的科幻迷们也是如痴如醉。

第一炮打响了!新科幻协会理事会建立起来。刘夙任会长,南渝任常务副会长,顾玮莱、廖丁哲、刘影等大一新生成为协会骨干,处理协会事务。不过包括刘夙和南渝在内的多数理事会成员都全无办社团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吃了不少苦头。四月中旬王晋康来北大做讲座,科幻迷们奔走相告,协会内联部也紧锣密鼓地做海报。海报做出来之后效果不算太好,有的会员提出了不太客气的批评,画海报的女孩在电话里哭得一塌糊涂。南渝是女生一哭就六神无主的家伙,费了好大劲儿才把女孩安抚好。刘影给刘夙发短信报告这件事时,又用了骇人听闻的五个字:”协会出事了!”吓得远在天津参加科幻文化节的刘夙脸色发白,回来之后才发现是虚惊一场。王晋康的到来让北大的科幻迷们兴奋不已,签名售书时大家蜂拥而上,二十本书很快告罄,许多人因为没得到签名而十分懊丧。4月13日晚上,尽管大家对非典的可怕已经有所耳闻,北大科幻协会还是组织了十余名会员参加了在清华举行的大型科幻沙龙。王晋康的睿智,韩松的诡异,星河的机灵,凌晨的温婉,杨平的坦诚再次让大家领略到了科幻作家们的人格魅力。后来的事情,不说你也知道啦~非典一来,封校停课,科幻协会的电影周计划也胎死腹中了。

章三·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时光匆匆匆匆溜走,也也也不回头……”

好快啊!南渝发现自己在北大的日子已经不多了,而尚显稚嫩的科幻协会还等待着他、刘夙和会员们去努力建设。开学初的一段忙乱之后,刘夙成为考研大军的一员,南渝幸运地搭上保研快车,和刘夙来了个换位,挑起会长的重担。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协会的运作逐渐步入正轨,理事会成员们各司其职,齐心协力。

新学期开始了,这次招新跟上了每个秋天学生社团纷纷招兵买马的”时代形势”,新人们踊跃加入,老同志们都很欣慰。协会扩军到133人,壮大了不少,其中三分之二都是新生。望着这些热情洋溢的陌生面孔,南渝想,新生的热情是协会的宝贵财富,现在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热情转化为对科幻长期的热爱。新学期,协会请来了对科幻电影素有研究的著名科幻作家杨平做科幻电影史的讲座。别说是科幻迷,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没看过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独立日》《侏罗纪公园》……科幻电影在我们面前展开的世界是那样瑰丽、奇妙、令人神往。刘夙剪了几个科幻电影片段,配合讲座播放,结果《苍蝇》里面的恐怖场面吓得MM们大叫。讲座十分精彩,会员们迫不及待地想看杨平介绍的那些电影,于是理事会”顺水推舟”(其实是早有预谋)地推出了大型活动–科幻电影周,连续放映了五部经典科幻片:《回到未来》《全面回忆》《深渊》《银翼杀手》《2001:太空奥德赛》,让会员们大饱眼福。同时,协会请来北大艺术学系的陈宇老师做了题为”太空时代的第七艺术”的讲座。陈宇老师从专业角度对科幻电影的产生、兴旺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深入浅出,让大家获益非浅。

研创部也开展了不少活动。举办了三次科幻沙龙,分别讨论了科幻文学中的女性写作、科幻动漫和科幻电影等。不过,还是缺乏组织经验。第一次沙龙有十几个人报名,其中有八九个女生,南渝挺高兴,”现在女生也积极了……”。但他高兴得太早了,那天下午除了他和刘夙只来了五个人,其中有两个女生没找到地方,回去发电子邮件表示抱怨,一个女生来坐了一会儿之后走了,最后的场面是四个男生热烈讨论女性写作,有点搞笑。第二次沙龙是和元火动漫社合办的,来参加沙龙的会员倒是不少,不过大家不怎么说话。最后,想引导大家讨论的南渝变成了主讲人,这可真是赶鸭子上架了,幸好准备了一堆资料,幸好元火的同学带来了不少动漫的碟,没话说的时候就放上一段,会员们也很满意。研创部还组织大家翻译了美国作家A·E·沃格特的科幻小说《庇护》。

北大这个地方,钟灵毓秀,卧虎藏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大社团都很注意在新人中发掘人才,科幻协会也不例外。积极参加活动,言语、神情间透出对科幻的热爱的会员,协会当然要重点培养。杨林广、崔晨、房振……也许他们就是明天的科幻之星呢。不过新加入科幻协会的最重量级科幻迷就是王瑶了,这个聪明伶俐、文笔优美的漂亮MM已经成为协会的骄傲:她的小说《也莲的天空》获得”原创之星”科幻征文竞赛大奖,另一篇小说《关妖精的瓶子》则得到了竞赛评委团颁发的特别奖。更可喜的是,协会会员的创作并不是一支独秀,而是百花齐放:陈楸帆的小说《坟》和评论《选择野兽之美》均获”原创之星”大奖,《选》一文还获得《科幻世界》2003年最佳书评家奖;邓晓象的小说《逻辑之毁灭》发表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一期上;赵擎寰的小说《正确的错误》获得征文竞赛入围奖;南渝自己也捞了个小奖,回头刘夙又在《科幻大王》上发了个超短篇《熟睡》……好一派繁荣景象!得到”原创之星”竞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北大科幻协会一年来在组织研创方面的努力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寒冬时节,北大和清华两校科幻协会联办的首届北大清华科幻知识友谊赛闪亮登场。经过数轮比赛激烈争夺,清华在”客场”以500:460捧起了优胜金杯。南渝在场下看着自己挑选的以新生为主力的北大代表队输掉比赛,心里有些遗憾,但又为实现了锻炼新人的目标感到高兴。两校的科幻迷将把这项比赛作为一年一度的传统赛事,北大重夺金杯的希望,就寄托在协会未来的高手身上啦!

终章·不是终章

2003年底,南渝独自一人观摩了一年一度的北大十佳社团评选大会。因为建会不足一年,科幻协会不能参加十佳的评选,但是南渝对十佳还是有野心的。这不,看着竞争十佳的社团在讲台上配合精美的电子海报展现自己的风采,南渝不停地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他开始酝酿新的一年中北大科幻协会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的调整、与其他协会合作、校园科普、电影放映的常规化、建设协会网站、制作会徽和会衫……

在不久的将来,科幻协会也有机会获得名列北大”十佳社团”的荣光。只是那时,刘夙和自己都离开协会,荣升”老会员俱乐部”啦,南渝想。不过大学里的社团就是这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届会员来了又走了,留下他们的欢笑与泪水,留下那青春凝结成的流金岁月,留下让新人们热血沸腾的光荣与梦想。北大科幻协会将成为北大科幻迷们温暖的家园,因为那是他们热爱的科幻所在。

北京大学科幻协会建会申请书

尊敬的北大团委社团文体部:
我们现在申请成立北京大学科幻协会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S FAP U。
1815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写出《弗兰肯斯坦》,这就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近两百年来,经过“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的大力发扬,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黄金时代”之后,科幻小说迅速发展成为西方类型小说的一大分支,并且逐渐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涌现出了阿西莫夫、海因莱因、阿瑟·克拉克、威廉·吉布森这样的大师。科幻影视更是成为好莱坞电影的扛鼎之作,每每以宏大的场面和精湛的特技震撼世界。
中国科幻虽然起步较晚,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备受挫折,但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著名作家、我们北大化学学院的校友叶永烈先生, 曾经写作了大量优秀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九十年代以来,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科幻作家迅速崛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科幻文学,并涌现了星河、王晋康、刘慈欣等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和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已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说明中国的科幻文学已不再被看待为科普文学和儿童文学,而开始得到文学界的充分肯定。
科幻艺术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来,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把科学和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昭示了科学的严谨和理性,又展现了文学的隽美和激情, 同时又以精巧紧张的故事情节紧扣读者心弦。好的科幻小说,能够借科学的帮助, 向学理的同学尽显文学之优美,引导他们走向文学的殿堂又能够借文学的帮助, 向学文的同学展示科学之缜密,带领他们走向科学的圣地, 因此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文理同迷,对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起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北京各高校纷纷成立科幻协会,如北师大、北科大、北邮、北航等等。这些协会无不以科幻本身的魅力及协会有声有色的活动吸引了校园里大量的科幻爱好者,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在我们的邻校清华大学,科幻协会也即将成立。而在文化气息和科学气息都不逊色的北大,也有一大批忠实的科幻迷,希望能够成立自己的科幻协会,共同在科幻文学的神奇海洋中畅游。
1999年,在当时的北大主校区和昌平分校区,分别成立了各自的科幻社团, 2000年两社团合并,正式组建为北大科学与幻想协会。协会在繁荣时期,多次举办科幻讲座、科幻电影放映和科幻沙龙等活动,并逐步积累了一定的科幻书刊,供会员自由借阅,还时常参加校际的科幻活动,在北京高校圈和科幻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因为种种原因,协会后于2002年解散,令校园里广大的科幻爱好者无不感到痛惜遗憾。我们迫切感到,有必要重新建立科幻协会,利用已有的资源,继续组织和引导科幻爱好者进行科幻鉴赏和交流活动,从而在校园里乃至高校圈里继续推广科幻文学,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幻文化和人文精神。
新成立的协会决定吸取前协会的经验教训,完善管理层,建立高效的办事模式,严格遵守各项校规校纪,认真进行各项组织工作,积极配合校团委的指导,争取使协会成为全校科幻爱好者的家,为北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此致
敬礼
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筹备委员会
2003年2月20日
生成海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